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早稻进入成熟期后,山猪因觅食需求(喜食成熟稻谷)的侵害风险会显著上升,此时的预防需兼顾 “防入侵” 和 “减损失”,结合当地山区地形、瑶族聚居区特点及作物成熟阶段特性,采取 “重点加固 + 精准驱避 + 联动防护” 的针对性措施,具体方案如下:
成熟期稻田对山猪吸引力强,需优先通过物理手段筑牢 “硬屏障”,防止其突破进入稻田啃食稻谷。
-
紧急加固现有围栏:对稻田周边已有的围栏(尤其是靠近山林、沟壑的一侧)进行全面检查,重点修补破损处(如网孔变大、立柱松动),用铁丝或扎带加固连接处;底部未埋入地下的围栏,临时加铺碎石或木板压实,防止山猪挖洞钻入。
-
增设临时隔离带:在成熟稻田外围 1-2 米处,增设一道简易围栏(可用竹竿 + 尼龙网,高度 1.2 米以上),形成 “双重屏障”,延缓山猪突破速度,为驱避措施争取响应时间。
-
田埂与通道管控:封堵稻田周边非必要通道(如田埂间的缺口),仅保留收割用通道并设置可锁闭的简易门;对田埂边缘用石块或泥土压实,避免山猪从田埂缝隙闯入。
-
对于分散的小块成熟稻田,或靠近山猪常出没路径(如水源地、山林出口)的稻田,可采用 “网罩覆盖” 应急:用高强度尼龙网(网孔≤5cm)直接覆盖在稻株上方,边缘用重物(石块、木棍)压实,防止山猪进入啃食。
成熟期山猪对食物的执着性更强,需通过动态刺激打破其 “觅食习惯”,使其主动远离稻田。
-
高频动态声音干扰:在稻田周边安装太阳能感应式驱避器(搭配红外探头),山猪靠近时立即触发 “混合声音”(如鞭炮声 + 金属撞击声 + 犬吠声,每 30 秒切换一次),利用突然且多变的声音制造 “危险信号”,避免其适应。
-
人工巡逻辅助发声:组织农户成立 “夜间巡逻队”(尤其在凌晨 2-4 点山猪活跃高峰),携带铜锣、铃铛或播放驱避音效的喇叭,沿稻田周边巡逻,发现山猪踪迹时及时发声驱赶,同时记录其活动轨迹,针对性加强该区域防护。
-
在稻田四角及围栏关键节点,安装太阳能爆闪灯(亮度≥300 流明,闪烁频率 5-10 次 / 秒),夜间全程开启(或感应触发),利用强光刺激山猪视觉,使其不敢靠近;可搭配红色 LED 灯,增强威慑效果(山猪对红色敏感)。
-
在稻田间悬挂反光带(宽度≥10cm),利用阳光或灯光反射形成光斑,干扰山猪视线,增加其活动难度。
-
针对成熟期山猪嗅觉敏感的特点,提高气味驱避的浓度和频率:将辣椒面、大蒜末按 1:1 混合,兑水(比例 1:5)后装入喷壶,重点喷洒在围栏内侧、稻田边缘及稻株顶部,每周喷洒 2 次(雨后 24 小时内补喷),利用辛辣气味阻断山猪对稻谷的嗅觉吸引。
-
在围栏立柱上悬挂浸泡过柴油、煤油的布条(每 10 米挂 1 条),定期更换(每 5-7 天一次),利用刺激性气味形成 “嗅觉屏障”。
-
以村寨为单位,整合连片稻田农户资源,共建 “区域联防圈”:统一划分巡逻片区,明确农户责任;共享驱避设备(如太阳能灯、驱避器),轮流管理维护,降低单户成本。
-
利用瑶族村寨的 “邻里互助” 传统,组织农户在收割前 1-2 周集中开展 “夜间值守”,尤其在月圆之夜(山猪活动更频繁)加强巡逻,形成 “人盯人、户联防” 的防护网络。
-
在山猪常出没的路径(如从山林到稻田的必经之路)设置引导性障碍:用树枝、石块堆砌 “单向通道”,将其活动范围引向远离稻田的闲置地块;在通道尽头放置少量替代食物(如玉米、红薯),暂时转移其觅食目标(需定期补充,避免其因食物不足转向稻田)。
-
经林业部门批准后,可在重点区域设置合规活捕笼(放置在隐蔽处, bait 用稻谷 + 玉米),捕获后由相关部门统一放生至远离农田的山区,严禁私自伤害(山猪属 “三有保护动物”,需依法保护)。
-
在稻田周边显眼位置张贴 “山猪侵害举报电话”,鼓励农户发现山猪踪迹(如脚印、粪便、稻株倒伏)后及时上报,村集体或农业部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驱赶。
-
利用简易监控(如农户手机远程摄像头)重点监控稻田边缘,实时观察山猪活动,提前预警。
-
若发现山猪进入稻田,立即组织 3-5 人携带强光手电、铜锣、木棍集体驱赶(避免单人行动,防止被山猪攻击),驱赶时保持大声呼喊,制造威慑力。
-
对已被破坏的稻株,及时收割未受损部分,减少浪费;若损失面积较大,可向当地农业部门申请灾害补助或纳入保险理赔范围。
-
错峰收割,集中力量:组织农户协调收割时间,对连片稻田进行集中收割,缩短稻谷在田间的成熟暴露时间,减少山猪侵害窗口。
-
收割后清理:收割完成后,及时清理田间掉落的稻谷和秸秆,移除对山猪的食物吸引;同时检修围栏和驱避设备,为下一季作物种植做好防护准备。
通过 “物理隔离筑牢防线、动态驱避精准干扰、村寨联动降低成本、应急响应减少损失” 的组合措施,可有效防范山猪对成熟早稻的侵害,保障丰收成果。同时需注意,所有措施需符合当地生态保护要求,避免使用非法手段(如毒饵、电网),兼顾防护效果与生物多样性保护。